遺物轉化留下逝去至親的氣息 將喪親之痛化為永久思念【有片】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18/07/31 13:20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42

分享:

分享:

「遺物轉化」透過撕破勾起傷心回憶的遺物,發洩心中負面情緒,再重塑遺物賦予一個新意義。

當有至親離世,你會怎樣處理他的遺物?遺物處理可大可小,由傢俱、日常生活用品、衣服、相片等,每一樣都是先人留下的最後一件物件,意義重大。要妥善處理遺物而令自己不後悔,實屬難事。有人會選擇丟掉遺物,以免睹物思人;另一方面,有人又會選擇保留遺物,保存數十年都不捨得丟掉。到底那種方法,才能幫助自己解脫失去至親之痛?

丟掉還是保留?

痛失至親時,華人社會習慣為免睹物思人,而丟棄、燒掉逝者的遺物,如衣服、日用品等,不過很快又會後悔當初的決定,後悔沒有保留與逝者的最後一點回憶。與其後悔,如果一直保留遺物又會不會是更好的做法?

相信大家都遇過不少尋物啟事,寫著尋找先人的遺物、相片。忽然失去近在身邊的先人遺物,情況就猶如山崩地裂一樣,感覺頓時失去了依靠,又是一次傷害......

拉法醫治中心策略發展總監鄭玉儀(Joan)。(湯炳強攝)

其實人與物的確會有一種深切連繫,拉法醫治中心策略發展總監鄭玉儀(Joan)認為,在面對親友離世的情況下,還是不鼓勵太快丟掉、燒掉遺物。丟棄遺物,只會使自己失去透過物件懷念先人的機會。要從失去至親的痛苦中解脫,最重要是正視先人已離世的事實。

遺物轉化 永久留下至親的氣息

近年外國興起「遺物轉化」(Woven Memories)的概念,即把逝者的遺物變成另一樣物件。透過撕破勾起傷心回憶的遺物,發洩心中負面情緒,再重塑遺物賦予一個新意義,從而得到一份安慰。澳洲曾有喪偶的婦人Mary Burgess將丈夫的毛衣拆成毛綫,再重新織成頸巾、披肩隨身使用。

逝者的衣物可被拆成毛綫。(Woven Memories官網)

然後重新織成其他物件。(Woven Memories官網)

過程中,她覺得自己的心被療癒,編織過程中又能整理思緒,故大力推廣。近年這個概念已傳到香港,不少機構都開始有遺物轉化服務,拉法醫治中心是其中之一。

Joan表示,「遺物轉化」正是希望家屬將思念先人這件事重新定位,轉化後的遺物將重新融入生活,一方面可讓自己懷念先人,另一方面又可打破睹物思人的局面。拉法醫治中心被妥托的遺物,可轉化成3類,包括:皮革、布藝、玻璃。

每塊布經過工匠改造,都可成獨一無二的物品。(湯炳強攝)

據了解,中心會主力了解妥托人的情緒、意願,作情緒輔導,然後再與工匠溝通,做出適合的「遺物轉化」。收到遺物後,工匠會小心翼翼地處理、不加以清洗,以保留遺物最重要的「氣息」。

一般而言衣服、裇衫等可轉化為咕𠱸套、枕頭套、布袋;

牛仔褲可改製成牛仔布袋。(劉卓姿攝)

裇衫可製成咕𠱸套。(劉卓姿攝)

皮革類物件可製作為錢包、鎖匙包;

皮革類物品。(湯炳強攝)

水杯、碗碟也可打破後,變成玻璃畫、玻璃擺設等。

將杯打碎後,便可重新製成玻璃畫或擺設。(湯炳強攝)

貼身的窩心

遺物轉化的妥托人沒有年齡界限,曾經就有位80多歲的婆婆,希望轉化丈夫的衣服做咕𠱸套。Joan指,婆婆與丈夫是青梅竹馬,從小時候已經認識,但最後因為年紀漸大而陰陽相隔。

痛失摯愛後,婆婆每日坐在沙發上都感到非常空虛。原來,公公在生前,每日都陪婆婆坐在沙發看電視,如今公公離世,婆婆便失去了最大的依靠。

為此,中心決定用公公的衣服,製成咕𠱸套,讓婆婆每日看電視時都可貼身地抱著。對於婆婆而言,這個咕𠱸套為她帶來安慰:

婆婆收到咕𠱸套後雖然不斷喊,卻有淚中帶笑的笑容,並不停多謝我們。

Joan指,遺物轉化後一定會提醒妥托人,不可當轉化了的遺物是逝者。轉化的遺物,是提醒自己與逝者的關係、情仍在。

【了解遺物轉化】

【延伸閱讀】遺物留下逝者的氣息 遺衣縫製成咕𠱸撫平父親對愛女思念

【了解生死教育】

【延伸閱讀】毋忘愛禮儀師打造個性化喪禮:每個喪禮都是獨一無二

【延伸閱讀】經歷親人喪禮太悲傷 設計系學生為長者打造開心喪禮

【延伸閱讀】無懼禁忌委託義工辦理身後事 91歲獨居婆婆:我要安樂地走【有片】

撰文 : 楊宛茜 TOPick記者